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唐瑜深耕稀土领域30年,一直从事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材料研究。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稀土公司合作,依托“稀土冶炼高盐废水处理”项目,创新性地将稀土配位化学基础理论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成功应用于废水处理工艺,降低企业废水处理成本,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早在2019年,我们就与包钢(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实验室、工厂、车间等方面深化合作。2022年,又与北方稀土公司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唐瑜介绍,项目的实施不仅破解了企业发展困境,也为行业环保治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苍茫草原,骏马奔腾。内蒙古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储备以及重要的生态地位,成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键区域。2023年5月,兰州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稀土产业升级、矿区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兰州大学就与内蒙古“结缘”。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在任继周、南志标两位院士带领下,在内蒙古草原开展荒漠植物资源保护、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并于1998年在阿拉善左旗建立荒漠草地试验站。该站于2021年升级为校级野外观测站,2024年获批为自治区级科学观测研究站,持续推动干旱区生态安全研究,实现了植被覆盖度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40多年来,该团队与当地林草部门先后建成多个综合试验场及上百个观测样地,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并于2023年加入我国草地生物多样性联网监测平台。“野外站就像荒漠里的胡杨,扎下根才能守住生态屏障。”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牛得草目光灼灼,“这座荒漠中的科研站见证了草业科学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深耕与突破。”
作为资源大省,内蒙古建有多条战略地位重要的运输铁路。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的新朔铁路(运煤专线),因途经砒砂岩地区面临特殊地质挑战——砒砂岩土质疏松、导电性能低,导致接地电阻过大,在防雷防电方面风险较高,威胁能源运输安全。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副教授王冲团队通过“揭榜挂帅”,提出“接地结构优化+土体改良”双管齐下的方案,以技术创新破解了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工程“顽疾”。
在这场跨越千里的校地合作之路上,顶层设计搭建起平等交流的桥梁,科技的风刮过草原荒漠,“产学研”一体化将科研成果落地,构建起校地协同发展有效模式,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文章
-
这就是呼伦贝尔|传承
在辽阔壮美的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延续传承的璀璨文化,如同古树的年轮,层层累积,又随着河流的记忆,被一一收藏。 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交相融。 传承,是呼伦贝尔永不熄灭的星火,带给这片绝美之境生生不息的力量。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张金峰编审:
2025-09-01 10:59:00
-
科学家实现沉积工艺突破,成功开发120层高密度3D DRAM结构
IT之家 8 月 26 日消息,众所周知,现在 NAND 闪存普遍采用 3D 堆叠结构。短短十年内,3D NAND 层数就从 2014 年的 24 层增加到了 SK 海力士的 321 层(2024 年 11 月宣布量产),而我国的长江存储第五代 3D TLC NAND 闪存据传也达到了 294 层之
2025-08-26 15:47:00
-
出征!320名志愿者走上第五届中蒙博览会服务岗位
仪式现场。8月23日,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志愿者誓师大会暨出征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仪式上,志愿者代表何梓涵发言并带领全体志愿者宣誓,表示全体中蒙博览会志愿者将以新时代内蒙古青年志愿者的昂扬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时代风采。 志愿者代表何梓涵发言。 志愿者礼仪服务展示。本届中蒙博览会严格
2025-08-24 10:34:00
-
高温天“全副武装”户外作业,“95后”生态修复员修复“绿色荒漠”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玉环杭州的高温还在持续,在萧山寺坞岭自然地,“95后”生态修复员李苗苗和她的同事们,依旧“全副武装”地在户外忙碌着。为了防范山里的蚊虫,他们身穿长袖长裤,头戴遮面防蚊帽,在山间持续高强度作业。三年前,他们在寺坞岭自然地开启了生态修复实验,要把长期无人打理的竹林,重新恢复成浙江丘
2025-08-22 15:03:00
-
农大专家回访“头雁” 赋能霞浦产业振兴
【来源:霞浦新闻网】近日,霞浦县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工作及“头雁”导师团队年度回访、福建“头雁”项目导师现场指导工作,深入开展“宁聚英才 智汇闽东”系列人才活动。8月10日-20日,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导师团队赴宁德市福鼎市、福安市、古田县、霞浦县等地,对当地“头雁”学员开展
2025-08-19 17:38:00
-
黑白影像间的“生命解码师”
黑白影像间的“生命解码师”——记西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贾喆的三十载坚守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清晨七点的CT室,仪器预热声与窗外的晨光一同苏醒,贾喆摩挲着陪伴他二十年的放大镜,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1991年手握X光片的新人医生,到如今带领团队登上国际放射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年会的学科带头人,
2025-08-1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