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AI助力,实现更有效率的司法正义
【资政场】作者:劳佳琦(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近日,DeepSeek火爆出圈,让人们的眼球聚焦人工智能(AI),人们切身感受到AI技术给工作生活带来的高效便利,并思考AI的更多可能性。在司法领域,AI技术的更新迭代让我国司法审判工作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早在2016年,一款名为“睿法官”的智能研判
2025-04-26 05:32:00
-
买新能源车必看!2024电池安全选购避坑指南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自燃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近期某新能源车撞击后起火,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电池安全性的担忧。那作为普通消费者而言,买什么样的电池最安全呢?我们今天来简单分析下。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类型包括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半固态电池以及即将量产的全固态电池等,不同类型的电池在安全性
2025-04-03 06:56:00
-
人民日报|江苏建设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把脉助产”
本报记者 谢 雨 姚雪青《人民日报》2025年4月15日7版 版面截图原题:江苏建设20家省级中心,提供服务引导概念验证,为科技成果转化“把脉助产”核心阅读科技新概念、新成果,如何迈向市场化、产业化?概念验证,是最初的“关键一公里”。去年和今年,江苏立项支持建设两批共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
2025-04-15 06:54:00
-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工银安盛人寿荣获“金融科技创新奖”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六届 InsurDigital 数字保险峰会上,工银安盛人寿凭借其报送的“技术中台”项目卓越的创新性与实践价值,从 214 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 “金融科技创新奖”。这一殊荣不仅彰显了工银安盛人寿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更标志着其数字化转型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据工银安盛相关
2025-03-31 17:03:00
-
数智技术如何“点亮”中华文脉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 记者 樊未晨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延续文脉?如何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的基因?近年来,包括人工智能(AI)在内的各类数智化技术正加速与文化领域的融合。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武夷论坛上,来自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围绕“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展开深入探讨。让传统
2025-04-06 10:52:00
-
勇做数媒融合“弄潮儿”,学界业界专家分享交流网络传播创新创造经验成果
水袖轻翻,昆曲悠扬;园林叠翠,光影流转。4月25日,一部运用AI最新技术的文化传播光影秀,为2025紫金网络传播创新大会暨江苏省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发布活动拉开了帷幕。在数媒融合的当下,网络传播如何勇立潮头、破局出圈?现场,来自全国的学界业界专家共聚一堂,以主题分享、跨界对话以及案例交流等
2025-04-26 08:02:00
-
文旅演艺新模式:人类导演+AI编剧+机器人演员
文 | 三川汇文化科技,作者 | 无花果,编辑 | 时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在文旅演艺领域的应用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从蛇年春晚《秧BOT》的惊艳亮相,到“功夫BOT”的横空出世,机器人表演正在为文旅演艺注入新活力。未来,随着算法的不断升级、动作的创新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2025-04-03 15:16:00
-
南方电网六盘水六枝供电局实现配电网自愈100%覆盖
近日,在六枝特区中寨乡,六枝供电局成功投运配电网智能化联络开关,标志着六枝特区配电网自愈覆盖率达到100%,供电可靠性和客户用电体验得到大幅提升。据了解,配电网自愈功能可以在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时,自动隔离故障区域并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大幅减少停电时间和影响范围。六枝供电局将配电网自愈列为年度重点工作
2025-04-15 10:44:00
-
张洪忠:大模型应用,再当“跟跑者”没出路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媒业经历着一场剧烈的认知地震和本领淬炼。“热情”与“迷茫”,是张洪忠教授对传媒人当下心态的描摹。身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带领团队聚焦智能传播领域研究的学者。眼下,我国主流媒体在AI大模型
2025-03-31 22:03:00
-
立足数字化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天津共识——32国部长宣言》(以下简称《天津共识》),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提供了遵循。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引领下,产业、教育都面临历史性变革,职业教育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天津共识》提出“共同开展合作
2025-04-08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