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承压的2025年开局季,佛山南海土地市场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答卷——
记者从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了解到,截至3月31日,今年全区共供应土地约2500亩。其中,国有土地44宗,供应面积1808.73亩,改造权公开交易4宗,供应面积690.37亩。
南海土地市场一季度成绩可圈可点,赢得了“开门红”。在这一亮眼数据背后,展现了南海的“真功夫”。
当传统土地红利消退,何以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撕开突围口?南海给出的答案是,探索多元化、高质量的土地利用路径,向“有限”资源要“无限”发展。
》精准供地拓展发展新空间
南海用地供应的“真功夫”,首先体现在精准供地上。
根据数据显示,前三月共完成国有土地供应44宗1808.73亩,同步实现改造权公开交易4宗690.37亩。全区通过优化供地方式,国有土地出让与集体土地供应双轨并进,构建全域土地要素流动新格局。
今年第一季度,南海国有土地出让频繁。既有重大项目落子,也有本土企业增资扩产,这些项目涵盖全区正在打造战新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等创新型年轻态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1月13日,广东亿合门窗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摘得丹灶镇星耀路南侧、荷桂路西侧面积约100.54亩的工业地块,项目将建设集研发、办公、制造、智能家居展示、全球采购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亿合科技园。这家亚洲品牌500强的企业,为“有家就有佛山造”的行业地位推到一个新高度。2月12日,丹灶镇位于桂丹路南侧的又一靓地由佛山市南海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功摘得,投资建设湾区新能源中试产业园,计划用地面积约82.62亩,拟建成16万平米载体,该产业园将重点支持仙湖实验室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乃至大湾区内的科创项目,擦亮“中国氢能 科创丹灶”的品牌。
亿合科技园总部项目签约仪式
效果图
集体土地供应的成交态势同样热烈。
1月21日,大沥盐步社区摘牌佛山市首个改造权公开交易项目,为大沥镇工业上楼、产业升级打响新年第一炮。该占地约60.45亩的地块将重点引进高新科技、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驻,形成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发展现代智能产业园区和现代化商业地产开发。一个月后,2月28日,大沥镇广佛国际五金机电城专业市场项目成功摘牌,该地块面积约124亩,是目前面积最大的改造权公开交易项目,计划以“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合作开发”的模式实施改造,改造后将引入机械、五金等产业上下游企业,打造上下游供应链集聚。
粤信产业园土地整理启动仪式。
除了国有土地出让与集体土地供应双轨并进,南海用地出让坚持创新模式,激发市场活力。今年2月,全市首宗1.5级开发项目在南海九江摘牌,另一宗40亩教育用地1.5级开发项目接力,通过"以租代售"的灵活方式,实现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这种"轻资产、快周转"的开发模式,正在为产业用地供应开辟新路径。
》工业用地保“制造本色”
南海虽然面临土地“拮据”的问题,但近年来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却逐年扩大。
把时间轴往前移,可以发现,在过去几年里,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区长王勇等领导频频喊话:只要是符合南海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南海一定有地可落!
这也意味着,南海坚持工业用地保“制造本色”。
据统计,南海区一季度供应的国有工业用地以34宗1474亩的规模领跑全市,约占全市规模的45.4%(74宗,3245亩),宗数和面积均为全市第一。9.23亿元工业用地出让金,更是印证了实体经济强劲发展需求。
这些项目的落地,是南海兑现“有地可落”承诺的最好体现。
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离不开土地支撑。为了让有限的空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近年来,南海强化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确保产业空间资源向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以更精准的空间资源安排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跟踪南海每一宗出让的工业用地,可以发现它们主要位于全区各镇街的重点产业片区。
今年2月,广东南控园创投资有限公司以7597万元成功竞得坐落于佛山高新区南海园和佛北战新产业园-狮山新材料产业园核心区域的一宗工业地块,项目总投资额超5亿元,建成投产后预计年税收约2850万元。该地块的获取,是园创公司积极响应南海区“稳集群、促升级,以固本兴新巩固制造业当家”工作部署的体现。项目将与三龙湾智造谷·新质园、园创·湾区智谷联动,进一步拓展园创公司工业地产业务规模,聚链成群,助力佛山新兴产业提速发展。
地块位置
同一个月里,位于临港国际产业社区A区的两宗合共127.78亩的工业用地由九江两家镇属公有企业——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江溢投资有限公司和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江鑫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竞得,并计划引入装备制造及新材料项目,产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临港国际产业社区A区74.67亩地块。
土地规模、用地指标是支持南海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关键要素。从一季度情况看,出让的工业土地主要位于重点产业园区,流向重大产业项目,说明南海正加快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努力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大做强。
》借商住用地项目为城市化探路
打造宜居、宜业氛围,是人文南海的必修课。科学、合理地开发商住用地,依然是南海谋求城市转型的必经路。
今年第一季度,南海的商住市场也开始发力。其中,2宗优质宅地以55亩体量贡献3.91亿元出让金;4宗商服用地以69亩体量实现2.59亿元土地收益;同步落位的1宗27.94亩公用设施用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2月12日,佛山今年首宗住宅用地出让花落狮山。这块毗邻狮山镇博爱湖的住宅用地面积约41.53亩,位于多个市区级大型公建配套辐射区域,也是博爱湖新城的核心区域。3月14日,同样位于博爱湖腹地的一个29亩商业地块成功摘牌,凭借其区位优势与商业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等条件,该地块可用于建设商业、商务、办公等综合体,将成为狮山镇的商业新中心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地,为商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引擎。
狮山博爱湖
根据狮山城市建设规划,博爱湖新城被定位为狮山未来的乐居城,近年来,一直是狮山备受瞩目的区域,众多利好消息不断涌现,众多开发商对其潜在价值十分看好。
此外,南海区首宗四代住宅地块自3月24日挂牌,有望成为区域新地标。该117.11亩的优质住宅地块位于狮山镇环站西路以西、工贸大道以东、兴业东路以南、横二路以北地段,起始价达8.53亿元,这是南海区首个政府批准的第四代住宅试点项目用地,将打造为一个生态、环保、宜居的城市森林花园式新型住宅社区。
这些地块均在南海“七湖三湾一站一园”核心范围内,说明了南海优越的区位优势,对市场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七湖三湾一站一园”虽然各自定位、产业方向、发展路径不同,但都寄托了南海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升产业能级、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从"制造大区"到"智造强区",从"土地红利"到"创新红利",南海土地出让市场“开门红”揭示了深层逻辑:土地市场的韧性,本质上是对城市战略定力的定价。
与此同时,7宗在挂地块涵盖住宅、工业、教育多元业态,489.13亩优质资源蓄势待发。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海将持续深化土地供应工作,加快推动区的土地招商,通过精准规划、精细服务、精品供地,为打造现代化产业高地提供坚实空间保障,奋力谱写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新篇章。
文/南海融媒记者 黄婷 通讯员 梁永灿
相关文章
-
“小黄精”如何撑起林下经济大产业?业界人士“湘中药谷”谋产业振兴
中新网娄底9月9日电 (傅煜 曹庆华 曾振科)9日,第五届全国林下生态黄精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湖南新化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多花黄精诞生地,共谋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现场。黎明明 摄黄精作为林下经济的优质品种,兼具生态、经济、药用多重价值,既是“药食同源”的传统瑰宝,更是提
2025-09-10 16:58:00
-
从“有效”转向“长效”
罗天帮扶工作“有效”不易,实现“长效”更难。近年来,阳春市在对口帮扶工作中的探索表明,帮扶工作从短期见效向长期可持续迈进,核心在于机制创新。真正的长效帮扶需实现“授人以渔”。广州美术学院与阳春二中共建课程体系,不仅是资源输入,更是教育方法的融合与师资能力的再造;石望镇香水柠檬产业全链条开发,也不是简
2025-09-10 08:12:00
-
把握理论和实践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反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为立足国情更好
2025-09-10 06:50:00
-
拆解上市银行科技金融!六大行贷款余额近23万亿,多家股份行破万亿
今年上半年,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投放增速迅猛。各大上市银行近期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均提及对科技金融的具体支持举措,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已成为银行重点布局的业务板块。作为科技金融主力军,截至6月末,以6家国有大行统计口径的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合计已超过22.87万亿元,贷款规模及服务科技企
2025-09-08 11:46:00
-
贵阳银行营收再降12%增速垫底上市银行 不良贷款率升至1.7%达上市九年最高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佳利率下行叠加债市波动影响,贵阳银行(601997.SH)业绩持续承压。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贵阳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同比减少12.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净利润,下同)24.74亿元,同比减少7.2%。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这已是贵阳银行自20
2025-09-01 09:40:00
-
蹲点调查|“反内卷”下的招商之变
■编者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精准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需要深入一线的真调研;切实转变记者作风文风,更需要沉到现场的实功夫。本报将依托“众观智库”平台,着眼国情看省情,立足省情看国情,沉到一线、解剖麻雀,切实提升深度报道内容质量和专业水准,以“有
2025-09-01 06: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