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论坛】
作者:林震、马明玄(分别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并指出“要更加注重‘提质’,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更加注重‘兴业’,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壮大林草产业。更加注重‘利民’,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个“更加注重”,为更好呵护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指明了方向。
更加注重“提质”,牢牢把握国土绿化的着力点。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多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2%提高到超25%,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雄安新区千年秀林7年多种下的2000多万棵树苗已长成林海,“三北”工程筑起北疆绿色长城,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的生态修复治理堪称典范。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总体上仍是缺林少绿的国家,森林面积扩大的空间有限,森林树种树龄结构不尽合理,此外还存在单位面积蓄积量少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土绿化在持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应转向质量优先,通过提质增效构建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态链。比如,福建、江苏等地近年就出台了专门行动方案,调整林种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森林林相,推动造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持续推进草原修复治理,年均种草改良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草原生态质量稳中有升。西部地区尤其是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六大牧区省份出台相应措施,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积极推进“减人减畜”,综合运用禁牧封育、自然恢复和退化草原人工修复等手段,保护宝贵的草场资源,使草原永葆生态活力。
更加注重“兴业”,牢牢把握生态经济的增长点。森林和草原既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用好用活林草资源,正确处理林草资源保护、培育与利用的关系,建立健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林草生态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相得益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善于在山水上做文章,让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发展生态旅游、搞好绿色种养,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全面释放森林和草原作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多重功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两山”转化过程中,要明确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各地持续深化和协同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向创新要效益。广东、四川、河北等地以总林长令的形式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统筹和因地制宜相结合,保障林农权益,增强发展动力,提升产业效能。草原地区也积极促进现代草业发展,一方面科学系统发展生态草牧业、草种业、草原文旅产业、草原生态修复产业等新形态、新模式,另一方面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草原过牧等问题。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其中经济林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亿人次,同比增长9.1%;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更加注重“利民”,牢牢把握美丽中国的立足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宗旨。城乡绿化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民生工程。比如北京、深圳等超大城市致力于建设全域花园城市、全域公园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2024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65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32.0%,城乡生态空间持续优化。“三北”工程统筹防沙治沙和民生改善,不仅大力发展干鲜果品等生态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建设森林、草原、湿地和沙漠等自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而且助力地方建设了一批绿色低碳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依托“沙戈荒”发展新能源等新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浙江省相继推出数十个林业推进共同富裕典型案例,探索出了一条林业发展为了人民、林业发展依靠人民、林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路,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0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原标题:《【光明论坛】促进城乡绿富同兴》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程沛
来源:作者: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
信阳市浉河区:山水茶韵间的诗意走廊
浉河区,豫南明珠镶嵌于大别山北麓,是信阳市主城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更是“中国十大最美茶乡”之一。这里坐拥信阳毛尖60%的核心产区,南湾湖万顷碧波滋养着30万亩生态茶园。全长44.6公里的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茶源绿道宛如一条翡翠丝带,蜿蜒在南湾湖畔的青山绿水间,串联起浉河的茶山与村落。(浉河区委宣传
2025-04-29 11:51:00
-
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召开
吕志成出席会议并讲话4月27日,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吕志成出席会议并讲话。吕志成指出,过去一年,沈阳产研院在制度创新、项目孵化、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构建了东北首个成果转化全周期支持服务体系,成功入选东北首家供需对接类先进技
2025-04-28 09:47:00
-
报告:到2030年我国无人机产业将率先实现万亿规模
27日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无人机产业将率先实现万亿规模。当日,以“低空经济重新定义城市交通”为主题的第二届全球低空经济论坛春季会在北京举行,该报告由中国低空经济联盟在会上发布。低空经济对一、二、三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等优点。当前,各地正加快谋
2025-04-27 18:45:00
-
何以中国|走进武夷山 人在草木间
来源:新华社武夷山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拥有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土壤和自然环境。这里还是世界六大茶类中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为“万里茶道”起点、首个“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包含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精
2025-04-25 22:14:00
-
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开拓具身智能等应用
4月24日,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举行《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025)》(下称“报告”)发布会。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此次调研发现,广东AI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与此同时,广东也在
2025-04-25 12:29:00
-
省级美丽河湖背后, 看东武仕水库的多彩答卷
4月11日,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公布河北省第一批美丽河湖案例名单,东武仕水库榜上有名——空中俯瞰,坐落在磁县境内的东武仕水库犹如一颗璀璨明珠,远山近丘与碧水清波遥相呼应,山光水色交织在一起,醉人心、漾人眼,风光无限旖旎,成为不可复制的生态美地。守护水库永续发展春日的东武仕水库,碧水环绕山水
2025-04-25 1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