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武引渠畔,两代“守水人”的坚守与新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8:45:00    

  谷雨前后,插秧种豆。在农业大县三台广袤的田野间,纵横的田垄与弯腰劳作的农人,铺展出一幅繁忙的春耕画卷。

  4月23日一大早,68岁的赖佳香和徒弟张兴宇来到三元镇芦桥村黄连垭高复分干渠63号放水洞闸房。赖佳香掏出一把磨得发亮的钥匙,而这把开了25年闸门的钥匙,如今却用不上了。

  “现在都是按按钮咯!”赖佳香笑着拍了拍崭新的电控闸门,手指悬在绿色按钮上顿了顿,转头问张兴宇:“小张,你晓得以前这闸门要摇多少圈不?”

  “300多圈。您说过,要半个多小时,摇完手抖得筷子都拿不稳。”张兴宇接过话,手机屏幕亮起,显示着调度中心刚发来的指令。

  这是赖佳香守护武引工程的第25个年头。2000年,武引一期工程竣工引水至三台灌区时,他就成为第一批协水员,从此与这条“生命渠”结下不解之缘。25年来,每年3月底到10月,巡查、放水、记录成为他的日常,育秧用水,大田插秧用水,水稻拔节、灌浆抽穗用水,接到上级指令,按时按量开闸放水,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上午11点,烈日当空。赖佳香蹲在渠道边,手指抚过水泥接缝,突然停住。“这里裂缝超2毫米了。”他掏出卷尺确认,随即在记录本上做标记。

  “守水就是守命。”沿着渠道往前走,赖佳香举起三根指头对张兴宇说:“不管是明渠、隧洞、渡槽,巡查时都要一听二看三分析。”

  “眼睛要像老鹰那样尖!”他弯腰查看堤盖时,手指抚过每一道裂缝,横的、竖的,新裂的、旧痕,都在他心里记了账;哪里有异常的漩涡打转,哪段水流突然变缓,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耳朵要像老鼠那样灵!”渠水流动的声响在赖佳香耳中分明——接缝处渗出的水痕,拐角处滴答的水声,都是他要揪出的隐患。

  “晴天普遍巡,雨天特殊巡。”赖佳香25年练就的本事,让他能从最细微的变化里,嗅出危险的苗头。

  日头越来越高,师徒二人来到两山之间的沟壑地带。站在倒虹管拦污栅坝上,张兴宇正操作无人机探测铺设在沟壑深处的倒虹管管道,遥控器屏幕清晰显示着连接两山之间的管道全景。

  “赖叔,这段路不好走,我用无人机飞过去看,一会就搞定!”张兴宇娴熟地操控着无人机,赖佳香眯着眼盯着屏幕,感叹道:“太先进咯!以前翻这个沟艰难得很,遍沟长满了荆棘,地上布满了青苔,踩不稳就要摔跟斗……这比爬坡下坎快多咯!”

  “您看,除了这段倒虹管管道,对面的渠道也看得一清二楚。”张兴宇对赖佳香说:“那些路难走的地方,以后都可以交给无人机,防汛抢险的时候,危险的地方也可以交给无人机去探查。”

  “当年咱们靠‘铁脚板’,现在有了‘铁翅膀’,巡水护渠就方便多了。”赖佳香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踮起脚伸手想要接住降落的无人机。

  “赖叔,您这么喜欢‘铁翅膀’,我教您用无人机好不好!”张兴宇笑着对师傅说。

  “要得!咱这高复分干渠,老树发新芽,越守越精神!”笑容绽开在赖佳香晒得黝黑的脸上,师徒的笑声回荡在山谷间。

  这样的对话,在师徒二人之间已成日常。从手摇闸门到电控系统,从徒步巡查到无人机巡航,从凭经验判断到数据化监测,赖佳香见证了武引工程25年来的沧桑巨变,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他的巡渠包里永远装着三样宝贝:记录本、卷尺和手电筒。记录本已经泛黄,密密麻麻记着渠道的“健康档案”——某段有蚁穴要灌浆,某处边坡要重点观察……这个习惯,即使在智能化设备普及的今天,他依然保持着。

  “水是庄稼的命,更是老百姓的盼头。”这种坚守,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那时候红苕当主粮,吃米都是奢侈。”赖佳香笑着说,“看到渠道水流进田里,稻子一天天长高,再苦再累都值了。”

  25年来,清晨踏着露水出门,傍晚披着霞光归来,赖佳香的脚步丈量过渠道的每一寸堤岸。雨季要防渗漏,旱季要保供水,遇到暴雨更要彻夜值守,随时准备应对突发险情。这些年,他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胶鞋,填写了多少本记录册,却始终将灌区百姓的用水需求放在心上。

  傍晚收工前,赖佳香从抽屉里取出个铁盒,里面整齐码着25本巡渠日志。最新那本扉页上写着:“2025年4月,带徒张兴宇。”他将盒子递给张兴宇:“等你哪天也带徒弟了,要把这些故事讲给他听。再好的设备也得靠人,守水得靠‘老底子’加‘新脑子’!”

  夕阳下,无人机在渠边充电,哗哗流水声与科技嗡鸣交织。武引工程润泽三台灌区14个乡镇、31万亩良田,见证着54名守水人的坚守与创新。从徒手巡渠到智能监测系统精准调控,老协水员的坚守与新技术相遇,碰撞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赖佳香说:“要守好这渠水,让它流得更远、更久。”

(三台融媒 涪江观察记者 李春梅 王勇 文/图/视频)

相关文章

  • 美海军一架航母舰载机坠海 事发时航母正急转弯躲避胡塞武装攻击

    据新华社华盛顿4月28日电 美国海军28日通报,一架F/A-18E“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从“哈里·杜鲁门”号航母甲板坠落。美国海军发表声明说,这架战机被牵引移动时,牵引车操作人员失去对其的控制,导致战机与牵引车坠入海中。美国海军表示,正在调查这一事件,一名水手受轻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美国官员的话

    2025-04-29 16:55:00

  • 苏迪曼杯|“凡尘”吐露五战苏杯感悟:不亲身经历,永远不知道困难有多难

    “羽啸鼓浪巅,中国剑指天!”20名国羽参赛选手在厦门凤凰体育中心赛场上手臂交错围成一圈,在苏迪曼杯首战号角吹响前,高喊本届队伍口号,一起用手指向天空。今晚,国羽以5比0速胜阿尔及利亚队。在这场毫无难度的揭幕战中,不仅有首次亮相苏杯的新人(混双蒋振邦/魏雅欣、男双陈柏阳/刘毅)、二次出战的王祉怡登场,

    2025-04-28 01:54:00

  • 报告:到2030年我国无人机产业将率先实现万亿规模

    27日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无人机产业将率先实现万亿规模。当日,以“低空经济重新定义城市交通”为主题的第二届全球低空经济论坛春季会在北京举行,该报告由中国低空经济联盟在会上发布。低空经济对一、二、三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等优点。当前,各地正加快谋

    2025-04-27 18:45:00

  • 西藏那曲:地热供暖温暖高海拔群众

    ↑ 西藏锦杭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入户检查完供暖情况后和居民道别。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西藏那曲市平均海拔4500米。临近5月,城区周围山顶仍见白雪,群众日常生活还要依靠供暖保障。那曲市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开发利用条件成熟、发展潜力巨大。西藏锦杭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解决了结垢和回

    2025-04-27 12:37:00

  • 武引渠畔,两代“守水人”的坚守与新生

      谷雨前后,插秧种豆。在农业大县三台广袤的田野间,纵横的田垄与弯腰劳作的农人,铺展出一幅繁忙的春耕画卷。  4月23日一大早,68岁的赖佳香和徒弟张兴宇来到三元镇芦桥村黄连垭高复分干渠63号放水洞闸房。赖佳香掏出一把磨得发亮的钥匙,而这把开了25年闸门的钥匙,如今却用不上了。  “现在都是按按钮咯

    2025-04-24 18:45:00

  • 蒙观察 | 以节水扩大发展空间 内蒙古全面打响节水攻坚战

    4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深入开展‘六个行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节水行动”专场,2025年一季度,内蒙古194.29万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已开工,开工率达97%;127万亩改造提升高效节水工程已开工,开工率85%;重点实施的22个节水技术改造项目已

    2025-04-24 10: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