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看图识鸟 | 这些鸟,你都认识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30 16:41:00    

林鹬(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偏小的鹬。背肩部黑褐色,具淡棕黄白色点斑,腰白色,尾端有黑褐色黄斑,下体白,胸部具黑褐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淡黄至橄榄绿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沼泽,河滩等地,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迁徙期也集成大群,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为食,繁殖期5~7月,窝卵数4枚。

反嘴鹬(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体型大而长喙显著上翘的白色涉水禽。头顶至颈后中线黑色,肩羽、飞羽、翼上次级履羽黑色,余部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善游泳,能在水中倒立;取食时头左右摇摆,探寻无脊椎动物,繁殖期5~7月,窝卵数4枚。

白骨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体大的黑色水鸡,具显眼的白色嘴及额甲,整个体羽深黑灰色,仅飞行时可见翼上狭窄近白色后缘,虹膜红色,嘴白色,脚灰绿。

生态习性: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积静水或近海的水域。常潜入水中,在湖底找食水草,主要以植物为食,每年繁殖1~2窝,窝卵数5~10枚。

凤头麦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凤头麦鸡鉴别特征:中等偏大而飞行剪影似猛禽的鸻。脸白或沾皮黄色,头顶和细长冠羽黑色,眼周的黑色可延伸至胸、背及翅,有暗绿色金属光泽,腹部白色,臀及尾下橙黄,尾黑色而尾基白,虹膜褐色,嘴黑腿脚橙褐。

生态习性:常结群栖息于近水的耕地、草地或滩涂,善飞行,主要取食昆虫,也吃嫩芽、草籽。繁殖期5~7月,窝卵数4枚。

黑水鸡(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体型,黑白色,额甲亮红,嘴短,体羽全青黑色,仅两胁有白色细纹而成的线条以及尾下有两块白斑,尾上翘时此白斑尽显,虹膜红色,嘴暗绿色,嘴基红色,脚绿色。

生态习性:栖息在有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木丛,草丛,沼泽和稻田,杂食性,食田螺、甲虫和植物的茎叶及草籽等。繁殖期5~7月,窝卵数4~5枚。

灰头麦鸡(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体大的亮丽黑、白及灰色麦鸡,上嘴基部有不甚明显的圆形黄色肉瘤,头至胸部灰色,有黑色胸带,背部灰褐,腹部白色,初级飞羽和尾羽黑色,虹膜褐色,嘴黄而端黑,脚黄色。

生态习性:长结10只左右的小群,栖于河滩和近水的开阔地、农田、草地取食昆虫、嫩芽、草籽,常边飞边发出洪亮的叫声,繁殖期5~7月,窝卵数4枚。

黄苇鳽(jiān)(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体小(32cm)的皮黄色及黑色苇鳽。虹膜黄色,眼周裸露皮肤黄绿色,脚黄绿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平原,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性甚机警;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为食;繁殖期5~7月,窝卵数4~6枚。

大麻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大麻鳽鉴别特征:中等偏粗大体型的褐色鹭。体大部分皮黄色而布满褐色杂斑,头顶、髭纹黑色,虹膜黄色,嘴黄色,脚黄绿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草丛和灌木丛,主要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窝卵数4~6枚。大麻鳽分布甚广,欧洲、非洲、亚洲均有。中国除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南部省区为留鸟不迁徙外,在中国长江以北均为夏候鸟和旅鸟,长江以南亦有部分迁徙。

金眶鸻(héng)(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善奔走的小型鸻。喙略细,额白色,黑色过眼纹在眼前上部沿着头顶前沿联合,眼眶金黄色,头顶和背部浅褐色,喉部白色向头后延成环,胸带黑色,虹膜褐色,背黑色,脚浅黄

生态习性:单独或结小群活动于各类湿地滩涂,常疾走取食无脊椎动物。常营巢与沙石滩上,繁殖期5~7月,窝卵数3~5枚。

长嘴剑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偏大的鸻。嘴略长,繁殖期体羽具黑色的前顶横纹和全胸带,贯眼纹灰褐而非黑。长嘴剑鸻尾较剑鸻及金眶鸻长,白色的翼上横纹不及剑鸻粗而明显,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腿暗黄。

生态习性:单独或结5、6只的小群栖息于河滩,取食水生无脊椎动物,行走迅速。繁殖期5~7月,窝卵数3~4枚。


环颈鸻(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体型略小而嘴短的褐色及白色鸻。与金眶鸻的区别在腿黑色,飞行时具白色翼上横纹,尾羽外侧更白,雄鸟胸侧具黑色块斑,雌鸟此块斑为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河岸沙滩,沼泽草地,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奔走极速,主要以昆虫、蠕虫,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期4~7月,窝卵2~5枚。

针尾沙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偏小而喙甚直长的鹬,形态和体色极似扇尾沙椎,仅体型略小,喙略短,翼下无白色横纹。外侧尾羽狭窄似针状,虹膜褐色,嘴褐色,端色深,脚偏黄。

生态习性:常结成小群栖息于沼泽稻田草地;常将嘴插入泥中摄取食物,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为食。繁殖期5~7月,窝卵数4枚。

图片来源:阎良区摄影协会

相关文章

  • 拥抱自然!四位鲁奖得主在宁共话生态文学

    8月10日下午,四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共聚南京江心洲,与读者在“夏之颂,我们一起读生态文学”2025玄武湖读书汇活动中展开一场文学对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吴义勤,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陈应松,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泰州市文联主席庞余亮现场分

    2025-08-13 09:29:00

  •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社:AI驱动城市产业新生态——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探访记

    按下按钮,咖啡机器人便扭动着两条机械臂,自如地完成磨咖啡豆、接粉取水、三段式冲煮等流程,端上一杯香气四溢的美式咖啡;站在“换装魔镜”前,隔空摆动手势就可以更换“身上”的衣服;在大屏幕上输入指令,可以让图片秒变视频……图为机器人正在制作咖啡。(皇姑区委宣传部供图)在沈阳市皇姑区,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的一

    2025-07-24 17:01:00

  • 天津出台举措加快发展首发经济

    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7月15日电(记者李家鼎)天津市商务局等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天津市推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6条具体举措,围绕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聚力打造国际国内品牌集聚地和培育地,着力形成“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新局面,焕发津门百年商埠新气象。该措施围绕构建首发经济

    2025-07-16 11:32:00

  • 科技的风吹拂草原荒漠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唐瑜深耕稀土领域30年,一直从事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材料研究。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稀土公司合作,依托“稀土冶炼高盐废水处理”项目,创新性地将稀土配位化学基础理论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成功应用于废水处理工艺,降低企业废水处理成本,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早在2019年

    2025-07-15 09:33:00

  • 16天“喝”下128个大明湖!探秘黄河三角洲湿地“生命输液”

    7月13日8时,随着黄河口一号闸取水工程闸门缓缓关闭,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结束。黄河水注入湿地“肌体”,这场持续18年的“生命输液”,让黄河三角洲悄然发生巨变。16天“喝”下约128个大明湖黄河三角洲湿地通过两条流路“双线输血”位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清水沟流路的封

    2025-07-14 17:51:00

  • 禁渔期联合执法显成效 多部门筑牢漓江生态法治防线

    碧波荡漾的漓江,是大自然馈赠给广西的生态瑰宝。为守护漓江流域渔业资源与生态平衡,自今年3月起,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联合漓江公安分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打响了禁渔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攻坚战,为漓江构筑起坚实的法治生态屏障。联合执法组深入剖析漓江水域非法捕捞规律与高发区域,采用“

    2025-07-06 1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