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钟山立心,为发展赋能。3月30日至31日,正值金盆乡“三月三”民俗活动,钟山区文联组织15名文艺工作者深入天生桥等6个行政村,开展“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采访创作活动,并向村民赠送书籍200余册。
金盆乡天生桥暨“钟山八景”之“天仙长虹”景观,是钟山区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天生桥景观雄伟壮丽,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之一,高135米,跨度60米。桥身与两侧的溶洞奇石,共同形成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

此外,天生桥所在的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为天生桥增添了浓郁的自然韵味。桥下峡谷、森林、溪水等自然景观,和小花苗浓郁的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天生桥美丽传说,绘就天人合一,改造自然的文化魅力,让游客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天生桥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小花苗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仅体现在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还深深地融入了天生桥的自然景观之中。游客在游览天生桥的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感受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新时代气象。

金盆乡组织的节目表演,让区作协副主席代庆香感到十分振奋,她说原汁原味的小花苗舞蹈,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的创作激情,厚植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情怀,讲好金盆乡天生桥等6个村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故事。
据金盆乡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采风创作活动中,钟山区文联撰写村史村事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天生桥自然景区、天生桥地下溶洞、谷桥古驿道、苗族村寨等实地采访考察,借力当地的小花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以及天生桥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深入挖掘、潜心创作“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文化内涵,助力金盆天生桥村的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

创作者认真深入农户苗族寨子,观看织布车床,蜡染艺术,芦笙表演等等,大家对小花苗族历史文化,尤其是金盆乡历史文化的变迁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天生桥苗族同胞木织布机床的古拙,梭子的引线,芦笙的管孔,悠扬的笛声,在文艺工作者的心中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书写创作的热情,甚至还即兴而歌而舞。苗族芦笙用竹管和铜片,制作而成,吹芦笙历史悠久。表演时,歌声悠扬婉转,曲调有喜庆曲,高昂热烈,苗家儿女喜结良缘,喜庆的芦笙,洋溢整个村庄,是歌舞的海洋,盛世的狂欢。
天生桥村的有关负责人介绍,金盆的芦笙队员多次到省外展示风采,金盆乡小花苗芦笙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盆乡小花苗芦笙舞在市级、省级及国家级比赛中屡获殊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这些荣誉不仅体现了金盆乡小花苗芦笙舞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风格,也为其未来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金盆乡的芦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小花苗坚韧顽强、追求自由幸福,尤其是悲壮的迁徙史和发展史,更让人敬畏,反映了小花苗同胞,勇于克服艰难险阻,战胜自然,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世界。

天生桥村是一个小花苗文化保存较好的苗寨,有几百年的历史。房屋、车床、芦笙等实物,是小花苗同胞,足踏天生桥大地,饱含天地灵气的智慧,文艺工作者们深入寨子中采访,观察丰富实物,生活场景。采访金盆小花苗村史馆,文艺家被丰富的村史村事所震撼。馆展面积200多平方米,有3个展区,藏品200多件。大家表示,将好用活这些文化资源,把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审美相结合,传承、发展小花苗民族文化产品,赋能乡村振兴,挖掘文化潜力,展示钟山特色,创作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
六盘水市文联文艺创作室主任杨绿洲说:“本次‘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采访创作活动,既是对‘2025年钟山区文联十件实事’工作的有力实践,又是对文艺工作者的鼓劲鞭策,活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环境和交流平台。要多深入、多交流,做人民学生,拜人民为师,书写金盆可喜变化,挖掘金盆‘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深厚历史文化,尤其是‘钟山八景之天仙长虹’景观,要深入景区核心,突破以往创作‘瓶颈’,力争创作出好作品,提高文学创作质量,打造钟山八景文化新名片。”

《乌蒙新报》文化周刊主编、钟山区作协副主席李佳凤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紧紧结合六盘水市和钟山区的中心工作,以及‘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工作要求。以宽广的视野,饱满的热情,创作既有思想性又有观赏性和传播性的作品。”
据悉,钟山区要撰写79行政村的村史村事,目前,已经完成68个行政村及六盘水市级4个示范村和64个非示范村村史村事的撰写审核工作。此次活动,大家再次深入金盆基层一线,创作6个村村史村事,严格按照省、市修改指导意见,打磨提升,增补内容,突出以文立心,为发展赋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顾冰洁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相关文章
-
临沂河东:“文化合伙人”机制赋能社区治理新活力
在临沂客户端讯在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83岁的张桂兰一边体验专业的足疗服务,一边和邻居闲话家常。“剪发、按摩、做理疗,社区全给安排好了,又暖心又方便!”她笑容满面地说。这一温馨场景,正是河东区推行“文化书院合伙人”机制带来的变化——通过联动政府、社会机构、居民等多方力量,持续把优质
2025-09-11 05:00:00
-
从“有效”转向“长效”
罗天帮扶工作“有效”不易,实现“长效”更难。近年来,阳春市在对口帮扶工作中的探索表明,帮扶工作从短期见效向长期可持续迈进,核心在于机制创新。真正的长效帮扶需实现“授人以渔”。广州美术学院与阳春二中共建课程体系,不仅是资源输入,更是教育方法的融合与师资能力的再造;石望镇香水柠檬产业全链条开发,也不是简
2025-09-10 08:12:00
-
重磅剧透!27场全是“顶流”,还有“惊喜盲盒”
好剧连台,华彩江城。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将于2025年9月13日至10月25日在江城武汉举办。届时,共17部剧目、27场展演矩阵将在湖北剧院、洪山礼堂、琴台大剧院、湖北戏曲艺术中心、武汉剧院等剧场进行。“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以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为指导单位
2025-09-08 14:37:00
-
多部门联合主办津派文化讲述活动
【来源:今晚报】内容提要:日前,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天津市少年宫)师生在“知天津、爱天津、扎根天津、建设天津”津派文化讲述活动中唱响经典,一曲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展示着优秀文化在新时代青少年群体中得以传承。 日前,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天津市少年宫)师生在“知天津、爱天津、扎根天津、建
2025-09-07 09:15:00
-
中国银行郑州文化支行举办“认证贷”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政企对接会
【大河财立方消息】日前,中国银行郑州文化支行与惠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认证贷”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政企对接会,吸引了30余家企业代表参会。活动现场,中国银行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认证贷”等普惠金融产品,重点讲解了其适用范围、额度期限和申办流程,旨在针对性解决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抵押物不足等融资难
2025-09-04 18:07:00
-
这就是呼伦贝尔|传承
在辽阔壮美的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延续传承的璀璨文化,如同古树的年轮,层层累积,又随着河流的记忆,被一一收藏。 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交相融。 传承,是呼伦贝尔永不熄灭的星火,带给这片绝美之境生生不息的力量。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张金峰编审:
2025-09-01 1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