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数智技术如何“点亮”中华文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0:52:00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 记者 樊未晨

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延续文脉?如何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的基因?近年来,包括人工智能(AI)在内的各类数智化技术正加速与文化领域的融合。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武夷论坛上,来自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围绕“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展开深入探讨。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数智技术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新的机遇,让文化以很“酷”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如今,不少文化遗产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复刻”,如故宫运用技术手段让静态的《千里江山图》“活”起来,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新的技术革命,尤其是数智技术,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许多新的路径,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指出,人们在文化生活中,不仅学习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更喜欢亲身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数智技术提供更多可能性。

范迪安介绍,近几年,在舞台艺术、荧屏艺术、视觉艺术,包括非遗传统、美术经典的传播中,数智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智技术不仅拓展了经典文化作品“视觉的广度”,也挖掘了“体验的深度”。范迪安以敦煌壁画举例,数智还原的洞窟和“动”起来的飞天壁画,让人们仿佛回到敦煌时代,“人们欣赏一幅古代名画,以前往往是‘远观其势’,如今却可以‘近观其妙’,感受更多细节”。

对于数智技术在舞台艺术创新上的应用与呈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也深有感触。作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开幕式的核心主创,肖向荣运用全息影像在舞台上将“千江有水千江月”具象化呈现在各国元首眼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美学。

在他看来,数智技术加持下的屏幕、音乐、灯光等工具需要真正融合到舞台表演中;如果忽视舞台语言,很容易成为“浅表的噱头”。“AI的出现也提醒我们,要做独特的艺术家,做一个能驾驭工具讲好故事的艺术家。”肖向荣认为,不应该只让AI回答“过去的问题”,而要利用它“帮助我们向前看,去探索未来”。

当技术的“智”遇到人的“慧”

当数智技术不断渗透到文化创作领域,一些新的可能性随之而来。央视春晚上的机器人跳舞实现了“0帧起手转手绢”的高难度动作。一些机器学习也能够精准捕捉书法作品的运笔,甚至比人临摹得更像。未来,机器人会不会更加轻易地复现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表示,“机器的捕捉、模拟的过程并不难,但在硬件层面实现这些动作仍然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叶培贵认为,中国书法在技巧上很独特,“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实际运笔过程中的复杂力道难以被机器轻易捕捉。

“墨磨偏,心不端。”在叶培贵看来,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流露恰恰是书法艺术的独特性,而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在诗词创作方面,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认为,AI已经成为一个“聪明的选手”,不过,她发现AI的作品往往在“达到80分左右的水平之后就停滞不前了”。向AI领域的朋友请教后,她了解到,这是因为AI已经把“能搜索到的东西都用完了”。

蒙曼表示,AI作诗与书法类似,缺少人的主观意识。即便为其提供更多内容,机器人依然缺乏对情感的触碰。“机器人书法写得再好,但不会‘心动’,也就无法‘入神’。”

面对新技术给文化教育带来的挑战,蒙曼认为,学生使用AI等技术快速搜索到的知识也许比教师多,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记忆、情感和人生“了悟”结合在一起,比起单纯用工具搜索到的知识更多了一些“慧”的内涵。

数智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之道

在瞬息万变的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世界语境下进行传承与传播?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信息知识充分交流的时代。”范迪安认为,首先要围绕共同主题,“文化交流总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的基础上,就是因为想了解对方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才能构成交流,引发相互关注”;其次是运用中国话语进行文化传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以独特的中国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蒙曼引用朱熹的《九曲棹歌》,提出应当秉持崇高的理想,相信人类共有的美好想象,这是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重要信念;还应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保持“闲适感”,“将文化以最易被接受的方式讲出去,让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两三声’”。

肖向荣则提出“向内走、向外看”的理念。他认为,《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的成功,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作的源泉,创作者应向内挖掘。同时,“向外看”则是要进行集大成式的创新,“对世界保持敏感,探索未来的方向”。

“人文学科通过深入研究‘他者’文化,可以增进理解和尊重,推广‘酷中国’是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偏见的关键。”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学院荣休教授罗伯特·恰德表示,西方年轻一代对中国的态度更为开放,汉学家应跳出学术象牙塔,通过通俗书籍、影视、游戏等非传统渠道,将中国千年文明中的智慧与故事翻译给大众,消除刻板印象,并不断加强中西学术互动,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 第二届金熊猫奖国际评审:期待更多中国故事在金熊猫奖绽放

    9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金熊猫奖在四川成都举行。本届金熊猫奖设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四大单元,评审委员会由27位国内外影视文化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和专家学者组成,整体阵容专业权威,受到业界、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12日,金熊猫奖评委会电视剧单元主席马尔·杨和电视剧单元评委乔茜·黛接受了媒体采访

    2025-09-12 18:58:00

  • 苹果客服回应“韩国官网iPhone Air图取消捏合动画”:根据不同国家的背景进行调整

    极目新闻记者 陈洋洋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在苹果2025秋季新品发布会上,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等产品悉数亮相。其中,iPhone Air在苹果韩国官网的宣传图引发关注,与其他国家为展示轻薄设计的捏合手势不同,韩国官网则直接删除该手势,只展示样机。上方

    2025-09-11 12:22:00

  • 临沂河东:“文化合伙人”机制赋能社区治理新活力

    在临沂客户端讯在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83岁的张桂兰一边体验专业的足疗服务,一边和邻居闲话家常。“剪发、按摩、做理疗,社区全给安排好了,又暖心又方便!”她笑容满面地说。这一温馨场景,正是河东区推行“文化书院合伙人”机制带来的变化——通过联动政府、社会机构、居民等多方力量,持续把优质

    2025-09-11 05:00:00

  • 外交部:中方向日方严肃交涉和警示

    9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针对蔡英文近日窜访日本一事,林剑表示,中方已就此事向日方严肃交涉和警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台独”分子以任何名义窜访中国的建交国。林剑表示,蔡英文作为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无论以何等名目或借口窜访日本,都不能改变其“挟洋谋独”的实质,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日方在

    2025-09-10 17:55:00

  • “小黄精”如何撑起林下经济大产业?业界人士“湘中药谷”谋产业振兴

    中新网娄底9月9日电 (傅煜 曹庆华 曾振科)9日,第五届全国林下生态黄精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湖南新化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多花黄精诞生地,共谋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现场。黎明明 摄黄精作为林下经济的优质品种,兼具生态、经济、药用多重价值,既是“药食同源”的传统瑰宝,更是提

    2025-09-10 16:58:00

  • 从“有效”转向“长效”

    罗天帮扶工作“有效”不易,实现“长效”更难。近年来,阳春市在对口帮扶工作中的探索表明,帮扶工作从短期见效向长期可持续迈进,核心在于机制创新。真正的长效帮扶需实现“授人以渔”。广州美术学院与阳春二中共建课程体系,不仅是资源输入,更是教育方法的融合与师资能力的再造;石望镇香水柠檬产业全链条开发,也不是简

    2025-09-10 0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