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公布河北省第一批美丽河湖案例名单,东武仕水库榜上有名——
空中俯瞰,坐落在磁县境内的东武仕水库犹如一颗璀璨明珠,远山近丘与碧水清波遥相呼应,山光水色交织在一起,醉人心、漾人眼,风光无限旖旎,成为不可复制的生态美地。

守护水库永续发展
春日的东武仕水库,碧水环绕山水相映,库区水面如镜,不时几只水鸟掠过,水面荡起涟漪,伴着傍晚徐徐清风,漫步岸边,两岸锦绣,俯拾皆美景。
谁能想到,在2013年以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规模化网箱养鱼成为东武仕水库沿岸居民脱贫途径,18000亩水面网箱密布,养殖密度超正常近200倍,水库中鱼饲料和粪便沉积最深达2米。
同时,水库沿岸私搭乱建、垃圾堆积、污水直排,加上上游来水减少,水库水质长期劣V类,库滨岸带生态退化,水体自净功能变弱,沦为水质恶劣的“大号鱼塘”,严重影响了水库的生态健康和景观风貌。
据了解,东武仕水库总库容1.61亿立方米,最大水面达2万余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邯郸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为工业和农业生产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水资源。
生于斯,长于斯,怎能不爱护?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磁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污染减排与环境扩容为抓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要素,“三水共治”系统推进东武仕水库生态环境治理,促进水环境改善,助力人文环境建设,完成了东武仕水库从“大号鱼塘”向“绿色生态区”的华丽蝶变。
紧紧围绕“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河北建设需求,出台《邯郸市滏阳河管理条例》等系列文件;系统谋划并制定“一河(湖)一策”治理方案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磁县东武仕水库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市、区(县)、镇、村四级河(湖)长管理网络,推进“水网+绿网+路网”建设,巩固生态修复成果。
果断采取清网行动、优化水库空间布局、全面整治入河污染……东武仕水库走上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碧水重生映新颜
“这几年,我在东武仕水库拍到过白天鹅、白鹭、野生大雁、白骨顶鸡、野鸭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今年75岁的闫洪图从小爱好摄影,是土生土长的磁县人。在他看来,野生动物的回归,让东武仕水库更显生机和灵气,这些候鸟不仅给东武仕水库带来了高颜值,也成为东武仕水库生态优良的最好见证。
2013年秋,磁县开始大规模整治,在沿岸18个村清理了1.59万个网箱及附属设施,出鱼2000多万公斤,终结了长达30年的网箱养鱼历史,实现了“鱼出库、网上岸、水面净”目标,并修复再造了2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面。通过几年的水体自净,有效改善了东武仕水库本底水质,同时加强对周边生态的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随着东武仕水库水质显著改善,邯郸市委、市政府把水库作为绿化基地,让生态之水成为富民之水,开展了大规模的环湖绿化、村庄绿化、荒岗绿化,累计植树造林6000余亩。
2021-2024年,东武仕水库出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45,未发生水华现象;2023年储存水量达1.6亿立方米,水位长期稳定保持在108米左右,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库岸线全面恢复,自然岸线率达到98%以上。
随着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东武仕水库沿岸广场、廊桥错落有致,湖光、水色交相辉映,已成为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公园,每年接待游客人数达50万余人,公众满意度大于90%。
涅槃后的东武仕水库又开始重新焕发光芒……
一幅徐徐铺展的山水画卷
“现在天儿暖和得很,到水库边游玩,再吹吹风,舒服!”春季的溢泉湖两岸,山青水绿,景色宜人,吸引游人无数。
水系连通了,植被恢复了,从“大号鱼塘”到“绿色生态区”“美丽河湖”,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持续发生着。
李笑和肖孟林观察到的是清澈——
26岁的李笑坐在岸边的凳子上晒太阳,三岁半的小儿子趴在她的膝头。“我家就住在旁边的村,很近的。”她手一指,笑吟吟地对记者说,“这水清得很,好多人来这边玩,我们村里人闲着没事儿也来这,坐在一起聊天,感觉很惬意。”
“自从整治工作开始后,东武仕水库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了,水也清了,野生鱼种也比从前多了起来。”肖孟林说,他家就在湖的北边,他亲历了水库由浊变清的过程。在当地村民口中,东武仕水库的名称也渐渐被溢泉湖代替。
孙超和宋红涛感受到的是红火——
采访的这天下午,气温直逼32℃,炎热的天气挡不住游客的热情,溢泉湖附近依然游人如织。
“咱靠水吃水,饭店的招牌菜就是鱼和虾。鱼和虾都是东武仕水库里的,保证新鲜!”孙超的饭店就在水库边,许多来此游玩的游客都会就近选择到她的饭店就餐。“遇上节假日,我这儿生意更红火。”孙超乐呵呵地说,“开农家乐可比网箱养鱼挣得多多了!”
曾经的养鱼大户宋红涛也收起了渔具、网箱,吃上了“生态饭”。“自从网箱全部拆除后,环境变好了,旅游的人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如今,东武仕水库流淌过的地方,人水相亲,两岸村庄日新月异,绿色盎然的盛景和蓬勃发展的潜力蓄势待发,也为北方城郊传统渔业湖库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报记者 王丹丹
(图片由邯郸市生态环境局磁县分局提供)
相关文章
-
多地红色预警!列车停运、景区关闭
北京市气象台今日9时15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预计当前至29日10时,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暴雨天气,其中密云、平谷、怀柔、顺义、房山、门头沟、延庆、昌平、海淀等区的部分地区6小时累计雨量可达100毫米以上,个别点可达25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极高,低洼地区可能
2025-07-28 12:00:00
-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社:AI驱动城市产业新生态——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探访记
按下按钮,咖啡机器人便扭动着两条机械臂,自如地完成磨咖啡豆、接粉取水、三段式冲煮等流程,端上一杯香气四溢的美式咖啡;站在“换装魔镜”前,隔空摆动手势就可以更换“身上”的衣服;在大屏幕上输入指令,可以让图片秒变视频……图为机器人正在制作咖啡。(皇姑区委宣传部供图)在沈阳市皇姑区,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的一
2025-07-24 17:01:00
-
天津出台举措加快发展首发经济
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7月15日电(记者李家鼎)天津市商务局等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天津市推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6条具体举措,围绕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聚力打造国际国内品牌集聚地和培育地,着力形成“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新局面,焕发津门百年商埠新气象。该措施围绕构建首发经济
2025-07-16 11:32:00
-
科技的风吹拂草原荒漠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唐瑜深耕稀土领域30年,一直从事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材料研究。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稀土公司合作,依托“稀土冶炼高盐废水处理”项目,创新性地将稀土配位化学基础理论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成功应用于废水处理工艺,降低企业废水处理成本,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早在2019年
2025-07-15 09:33:00
-
16天“喝”下128个大明湖!探秘黄河三角洲湿地“生命输液”
7月13日8时,随着黄河口一号闸取水工程闸门缓缓关闭,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结束。黄河水注入湿地“肌体”,这场持续18年的“生命输液”,让黄河三角洲悄然发生巨变。16天“喝”下约128个大明湖黄河三角洲湿地通过两条流路“双线输血”位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清水沟流路的封
2025-07-14 17:51:00
-
禁渔期联合执法显成效 多部门筑牢漓江生态法治防线
碧波荡漾的漓江,是大自然馈赠给广西的生态瑰宝。为守护漓江流域渔业资源与生态平衡,自今年3月起,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联合漓江公安分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打响了禁渔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攻坚战,为漓江构筑起坚实的法治生态屏障。联合执法组深入剖析漓江水域非法捕捞规律与高发区域,采用“
2025-07-06 17:30:00